黄平平
2023年2月,某露天矿区发生大面积山体坍塌,事故现场地质环境复杂,救援难度高,搜救工作面临危岩体、边坡坍塌等次生灾害威胁,亟需国内先进边坡监测技术团队支持。黄平平教授团队闻令而动,星夜兼程奔赴抢险救援最前线。小组一行5人携带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全方位微变监测雷达,于次日抵达事故现场,充分发挥在露天煤矿安全监测领域的技术和装备优势,与国家应急救援勘测队携带的边坡雷达一起组成了雷达监测体系,在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有力支持了地面救援行动。雷达团队执行自治区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任务,体现了8888集团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团队在救援现场
此前不久,黄平平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顺利获批。这是近年来黄平平带领雷达技术研究教师团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同时也实现了8888集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从中科院到内蒙古,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黄平平来校工作的十余年间,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并组建了自治区唯一一支从事雷达技术研究的团队。他们立足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从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发展军民两用雷达装备和应用技术,用双脚丈量草原、沙漠、湖泊、矿山,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北疆大地上……
攻坚克难开创北疆雷达研究新局面
黄平平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砥志研思、攻坚克难,围绕自治区雷达领域平台打造、产业创业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他们立足自治区草原生态安全监测需求,系统开展雷达遥感草原监测技术研究,踏遍自治区的草原、沙漠,完成了大量实地数据采集工作。为了获取与卫星过境观测时同步的地面数据,经常通宵值守在被观测区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研究成果为草原遥感监测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在多项重大草原生态工程中获得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获得了201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和中国环境遥感应用突出贡献奖等。
为了打破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针对自治区露天矿区的重大安全隐患,团队开展了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雷达研究。研发过程中,他们肩扛手抬、翻山越岭,跑遍全国多个省份的露天矿山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有时在现场一待就是一个多月,还经常到危险区域进行滑坡体现场勘查。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在重大地质灾害救援和企业安全生产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用户的高度认可,并荣获2017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双创好项目”,实现了成果转化,创立了自治区第一家雷达高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现在产品已覆盖全国二十几个省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2020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持续开展新体制雷达成像理论与方法研究,多个成果在雷达装备系统中得到应用与验证,获得自治区201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22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凝心聚力打造一流教学科研团队
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刚性引进多名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高端人才,逐步建成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极大提升了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
团队合影
“团队现在有20名教师,除了我一个70后,其他都是80后、90后,是一支很年轻的队伍,有活力、有朝气,也很有创造力。”黄平平经常打趣地说自己是团队“最老”的成员。
黄平平1978年出生于山东海阳,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毅然来到内蒙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不但自己来,还吸引了一群志趣相投的科研人员,从北京、西安等地来建设内蒙古。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来到相对偏远的内蒙古时,老师们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共同的科研追求。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其实都有一颗科技报国的心,这里有草原般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同伴,一定能够学以致用,干出一番事业。”
为更好地凝聚团队、培养青年人才,黄平平深思熟虑,根据每位成员的具体情况,“一对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成长培养计划。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本领域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合作交流与培养机制,有力提升了团队整体科研水平。同时定期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拓宽青年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团队2015年获批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2018年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2019年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2020年获批自治区军民融合信息技术研究院,2022年获批自治区高校遥感技术与应用集成攻关大平台,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黄平平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治区杰出人才奖等荣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自治区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等人才工程。
团队成员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他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成果应用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
从零起点到特定领域国内领先,黄平平始终不忘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用执着、坚守、努力、奋斗,践行着自己对科技报国的矢志初心、对服务社会的不懈追求、对青春奋斗的无悔承诺。
坚守本职提升科教融合育人水平
黄平平深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研究生毕业后留不住、创新能力不强、培养特色不鲜明、培养条件不足等问题,牵头构建了“扎根铸魂、课程重构、项目依托、多方协同、条件保障”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引入时代科技人物、先进团队事迹,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艰苦环境锻炼、红色资源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研究生学思践行“扎根边疆、科技报国”。研究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内蒙古、青海、新疆的草原、戈壁、沙漠等艰苦地区,参与服务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极大地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思想境界,逐渐成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同时,推行“分阶段、特色方向、多方协同”培养模式,借力区外高水平产学研阵地,在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质资源中确定合作单位,创建产学研多方协同、分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就业质量的多重效果,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显著增加。相关培养体系研究获自治区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黄平平指导团队成员
团队所有教师均承担电子、通信等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注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将工程案例、名人事迹等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同时,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将抽象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并借助科研平台,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获得各类奖励50余项。近年来,团队教师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6项。
黄平平说:“我们团队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但最让我欣慰的还是学生们一批批成长起来,一步步成长为科研领域的骨干,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